今日下午( 3 月 15 日),公屋聯會代表前往房委會總部進行請願,要求加快公營房屋供應,紓緩基層市民住屋壓力。
房委會最新公佈,截至2020年12月底,公屋平均輪候時間再度上升,飊升至5.7年,與配額及計分制下的一人申請者,合共有26萬宗申請;而且,長者一人申請的平均輪候時間,亦上升至3.4年,同創20年以來的新高。基層市民輪候公屋的時間愈拉愈長。
公屋聯會表示,雖然政府於去年年底公佈的《長遠房屋策略》中,表示已覓得330公頃土地,供未來10年可興建約31.6萬間公營房屋單位,然而,在最新公佈的《財政預算案》中,政府已表示未來五年,公營房屋建屋量只為10.14萬間,當中約超過7萬間為出租公屋/綠置居單位,即未來平均每年約1.4萬間,供應仍處於低水平,約二十萬個公營房屋單位將於第二個五年,即2026/27年起才落成,仍屬相當長的時間。
鑑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肆虐,令香港經濟遭受前所未見的打擊,房委會將就今年度公共租住房屋入息和資產限額進行檢討,根據既定公式計算,部分家庭申請者,如三人、四人、六人至十人或以上的家庭入息限額將會減少,該會支持房委會就這類家庭的入息限額凍結在現行水平。由於經濟持續疲弱,失業率最新上升至7%,將可能進一步增加公屋申請的宗數,預計未來公屋申請的壓力會加劇。
調撥更多合適私營土地予房委會建屋
公屋聯會期望政府能加快公營房屋供應的步伐,而在今年度的《財政預算案》中,有幾項涉及土地房屋的措施值得留意。其中,政府表示正研究把位於東九龍區五幅商業用地改作住宅用途,估計共可提供約5,800個私人房屋單位。政府估計,在2021年起計的五年內,私人住宅單位每年平均落成量將超過1.8萬間,遠多於《長策》建議平均每年私營房屋供應目標的1.29萬間;反之,公營房屋供應於未來五年平均只得約2萬間,遠低於《長策》建議平均每年供應目標的3.01萬間。該會支持政府進一步把商業用地改作住宅用途,更期望能優先考慮調撥予房委會作興建公營房屋之用。
政府曾於2018年年中,推出多項房屋政策新措施,其中把位於啟德及安達臣共9幅私營房屋用地,調撥作公營房屋之用,提供約1萬個單位,彌補了未來幾年供應的不足,期望政府繼續調撥更多適合的私營土地,以補充公營房屋供應的缺口。
加快檢視"一地多用",優先考慮建公營房屋
另一方面,政府表示,就兩個"一地多用"的項目將於今年諮詢地區,分別為重建屯門診所及沙田山尾街社區設施聯用大樓,並正檢視約40幅有聯用潛力的"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該會支持政府加快檢視"一地多用"的項目,除了考慮發展為多用途的公共設施大樓外,也期望多考慮以混合模式發展住宅和公共設施,在設施的上蓋增建公營房屋項目,如重建區內的社區會堂等設施,既可增加單位供應,亦可考慮藉此協助部分舊邨啟動重建。
加快公佈工廈重建研究
最後,於去年11月政府公佈了新一份《施政報告》,當中提出研究重建房委會旗下6座工廈,其中3幅工廈用地可用作發展公營房屋,房委會預計於今年第一季完成研究,公屋聯會期望房委會能盡快公佈研究結果,並爭取盡早啟動改劃土地的程序,縮短單位供應的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