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公營房屋供應,制定過渡房屋措施

2018 年 11 月 16 日

2018 年 11 月 16 日,本會代表前往房委會總部請願,要求房委會增加公營房屋供應,制定過渡房屋措施。

本會早前發表了「香港樓奴指數」,了解18至45歲香港居民目前的住屋負擔,分數為45.5分,潛在相當大的危機,當中不少受訪者對於租住公屋有頗大的期望。唯房委會早前公佈的公營房屋建設計劃,由2018/19至2022/23年度的五年期間,平均每年的出租公屋供應量約為1.5萬間,而資助出售房屋單位則平均約5,000間,總數仍較《長遠房屋策略》所建議的2.8萬間供應目標,少約30%。而於2022/23年的公營房屋總供應量,更跌至低於1.5萬間,是未來五年中最少的一年。再者,房委會最新公佈公屋平均輪候時間達到5.5年,長者一人申請者達到2.9年,續創18年以來的新高,相信數字會持續上升,公屋輪候情況每況愈下,令人憂慮。

《香港樓奴指數調查》


請使用 Adobe Acrobat Reader 軟件以閱覽及列印檔案。

建屋安民是政府的首要任務,必須想方設法增加出租公屋的供應,同時也不能坐視不理公屋輪候時間不斷飆升的苦況,須推動更多過渡性房屋措施以紓緩輪候公屋人士的住屋壓力。在早前發表的《施政報告》中,提出多項措施,本會促請房委會盡快研究及落實。

增加公營房屋供應

未來公營房屋供應持續短缺,建議房委會爭取調高部分新建屋邨項目的地積比率,在短期內增加更多新單位的供應。同時,亦應研究利用未用盡地積比率的舊型屋邨,增建公屋大廈,並協助啟動舊邨重建的工作。本會建議,可考慮相關的增建公屋大廈作為"綠置居"的計劃項目,撥出部分單位讓同區的公屋戶優先購買,既可增加公屋流轉,同時也可以爭取居民的支持,促請房委會研究及考慮。

訂立恢復「三年上樓」時間表

「三年上樓」的承諾已淪為「五年上樓」,基層市民深感無奈,上樓遙遙無期。首任特首董建華先生於1998年發表《建屋安民:邁向二十一世紀》香港長遠房屋策略白皮書,提出於2005年年底前將輪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時間縮短至三年,訂出了明確的目標。本會建議,房委會可參考相關的做法,根據未來整體供應及需求考慮,訂出恢復「三年上樓」的時間表,以爭取社會各界支持政府覓地建屋,讓社會共同承擔責任,建屋安民,為基層市民訂回明確的「上樓」目標。

落實「未補價資助出售房屋出租計劃」

在《施政報告》中,提出房委會在參考房協先導計劃的實施情況後,會加入出租計劃,本會表示歡迎。目前房委會轄下約有25萬間未補價居屋,以及13萬間未補價「租置」公屋單位,合共38萬間,數量相當龐大,若釋放部分單位可供出租,相信既能夠紓緩基層市民住屋壓力,同時對於目前租務市場會帶來競爭性,或令樓宇租金有正面影響。然而房協的計劃反應未如理想,共住要求缺乏吸引力,房委會在推行有關計劃時必須作出優化,否則效果成疑。

善用屋邨空置單位

房委會就重建屋邨如白田邨及美東邨等推出「短租」單位計劃,善用空置單位租予公屋輪候的家庭入住,本會支持有關計劃。本會認為有關計劃應擴大至日後所有重建屋邨的政策當中。此外,目前房委會有中轉房屋政策,現時屯門寶田及葵涌石籬約共有5,000個中轉房屋單位,石籬入住率約三成,而寶田入住率則達八成。石籬中轉屋因屋邨老舊,或會於2022年拆卸重建,距今仍有約三年多的時間,本會建議房委會可善用約千個空置單位,盡早租予公屋輪候者,避免浪費房屋資源。

研究為公屋輪候人士提供租金津貼

即使現屆政府推動過渡性房屋,供應量仍是僧多粥少,供應不求。本會認為政府除了盡力提供更多實質的過渡性房屋單位外,也應考慮提供住屋的津貼。現時,房委會設有「長者租金津貼計劃」,讓合資格的長者申請者領取現金津貼,租住私人樓宇以代替公屋編配,過去已有先例可循。本會建議應恢復及擴大計劃,針對已輪候公屋超過三年或以上的申請者,提供住屋津貼,資助至獲第一次配屋機會,以解燃眉之急,亦作為「三年上樓」承諾未達標的補救措施,促請房委會研究及考慮。

 
 
 
此頁最近更新日期 : 2020 年 1 月10 日
 


本會簡介
關於本會
組織架構
屬會名單
職員芳名
工作報告
本會章程
入會申請
支持本會

新聞動態
新聞稿
關注問題
問卷調查
焦點問題

專題文章
專題文章

刊物出版
專題刊物
屋邨簡訊
紀念特刊

政策資訊
公屋政策

房屋數字
公屋通識

聯絡查詢
公屋聯會

私隱政策
私隱政策

公屋聯會 Federation of Public Housing Est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