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屆梁振英政府,設立了「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就制定新的長遠房屋策略向政府提出建議,於2013年發表諮詢文件,並於2014年2月向政府提交了報告,隨後便完成了歷史任務最終解散。
《長策》為政府制定未來10年的房屋供應目標,而目標是延展向前的,指標的作用有如一把公開的呎,以量度政府在房屋供應的目標是否達成,繼而作出監察,督促覓地建屋。《長策》自2014年公佈以來,作了多番的調整,除了供應目標的改變外,也調整了公私營房屋的供應比例,以及房屋供應類別的劃分,這些除了奠基於統計算式的考慮外,也因應社會的需求,如由過去公私營房屋比例為6比4,調整至7比3,也把新的房屋階梯如綠表置居計劃、港人首次上車盤計劃等,納入至《長策》當中。
《長策》於2014年推算公私營房屋需求為48萬間目標,持續下跌,跌至去年的43萬間,在5年間目標下跌了共5萬間,佔了總供應目標的一成,社會對於《長策》的估算不禁產生質疑,原因是目前的公屋輪候平均時間在五年間不跌反升,截至2020年3月底,上升至5.4年,長期維持於高位;再者,在最近多期的出售居者有其屋計劃中,申請者的宗數節節上升,上一期的總申請宗數高達31萬宗,這些對於公營房屋需求殷切的現象,正正與《長策》下調房屋供應目標形成了鮮明的反差,也教人覺得耐人尋味。
現時房屋供應涉及不同的持份者及機構,但唯獨缺乏一個較高層次的架構,以全盤檢視、跟進研究各項房屋政策的相互關係。舉例而言,政府推動「過渡性房屋」的政策,供應目標由過去的1萬間,增加至1.5萬間,增幅50%,當然樂見其成,但過渡性房屋未來的走向應如何,是否需釐定每年穩定的供應目標,甚至是否應納入至《長策》當中,亦缺乏適當的討論及研究。
筆者建議,政府應考慮重設常設性的「長策會」,作為政府在房屋政策上的一個重要的諮詢智囊,透過邀請民間代表參與,一方面協助政府檢視每年《長策》的供應目標,更重要的是促進政府研究各項房屋政策,讓房屋供應能切合不同社會群體的需要,完善房屋階梯。
今年香港正受到新型肺炎疫情影響,筆者預期政府在今年的《施政報告》中,會以紓解民困為主軸,推出更多紓困及惠及民生的措施,房屋的篇幅或較少,但重設「長策會」這類諮詢架構組織有其重要性,可為香港未來房屋的走向構建藍圖,賦予長策會新的任務。
|